高效学习英语, 内容要选对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分享者Miranda。
前面的三讲中,DynEd的三位老师已帮大家分析了英语有效练习四大维度的前三个维度:练习时间、频率和方法。

我们已经知道,英语作为一项交流技能,应该像练习钢琴,学开车那样通过高频次长周期的练习获得,而且需要从听说入手,进行深度的、刻意的练习。那么,练习什么内容呢?这个问题不解决,其它三个维度即使都做到,也是空中楼阁。

首先,学习内容必须是适合自己水平的。学习内容若大大超出自身水平,学习者就会有挫败感,很容易放弃;低于自身水平,会感觉无聊失去兴趣,且学习毫无意义。

Stephen D. Krashen有个关于第二语言习得的i+1理论,i是学生当前水平,1是略高于现有水平的内容,即语言就近发展区。教师应该给学生i+1的内容,i+0太简单;i+2太难。学生只有获得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时,才能习得语言。神经语言学里的研究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这个理论。大脑在学习时会产生瞬时压力,temporal tension。如果压力刚刚好,既能使大脑受到足够的刺激,兴奋起来, 愿意工作,又能使大脑在有限时间内成功完成任务。这种状态下大脑是愉悦的,因此愿意持续地工作。具体表现在学习行为上就是,更容易专注并且持久。

很多培训机构在学生入学时都会让其做分级测试,根据其测试成绩确定开始学习的级别。这是检验一家培训机构专业度的第一关。有的机构让学生读教材,或做试卷,考的是学生的认读、拼写能力和语言知识。听过前面几讲的朋友不难发现,读写能力是不能全面反映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有的机构让学生跟老师对话几分钟,显然是在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然而对话内容随机且老师评判主观,很难做到客观准确。 有些大的机构有自己的学习软件,可以让学生进行在机测试,但测试内容的设计跟前两者相比并没有本质上的突破。有的只是把纸质的测验题变成了电子版的,有的虽然增加了听说能力的评估,但是在内容编排上不能科学地区分难易层次。好的测评系统一定是注重听说与读写的有效结合,且是建立在一套难易排序有效的课程体系之上的。

这样的课程体系不仅能提供语言水平测评依据,更重要的是,能够提供让语言有序发展的路径。这就是我们要讲的第二点:练习内容循序渐进,才有效率。

循序渐进、有序发展显然是大家都想要的。但是如何判断哪些内容难,哪些易呢?市面上常见的课程体系,一般有两种规划依据。一是语法,一是话题或情境。前者按照语法难易程度编排课程,一般现在时最先学,虚拟语气最后学。后者按照话题或情境的常见程度安排内容的先后。“自我介绍”在前,“购物”“旅游”在后。还有一些学校以教阅读为主,中低级别的内容会以自然拼读里字母发音的学习顺序来编排阅读内容。我们认为这些排序的依据都有欠缺。好的排序依据应该和大脑本来的认知方式相契合。

根据脑认知科学,世界各地的人们认知和储存信息的方式都是以交流概念为依据的。一张桌子在中国人的大脑里是一个概念,在美国人的大脑里也是同样的概念,只是大家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去表达它,所以一个叫“桌子”,一个叫“table”。简单的说,各国的语言就是用不同的声音符号和文字符号来表达相同的概念,声音文字可能不同,但概念是相通的。利用我们与生俱来的相通的概念学习外语就顺理成章了。

以概念为核心排序的最大好处在于概念本身是有难易顺序的。具象的概念比抽象的简单。一两岁的小孩能够理解具象的“苹果”、“坐下”但却很难理解抽象的“迟到”和“十分钟以后”。复杂的概念里往往包含简单的概念。如,句子“除非你天天练习,否则不可能进步”表达的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条件概念,但里面也包含有一系列简单的概念:行为动作-“练习”“进步”; 频度-“天天”;可能性-“不可能”。复杂的概念要在简单的概念学会之后才能理解,所以科学有效的课程体系应该遵从这一规律,按照大脑原本认知世界的难易顺序来编排学习内容,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循序渐进。

第三点,要以语块为目标,而不是句法规则,或单词。传统的语言教学观认为语言是词汇化的语法,即语言被视为词汇通过一定的语法规则排列而生成。然而现代语言学尤其是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结果揭示自然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兼有句法和词汇特征的固定或半固定的语言结构,这些模式化的结构(language Patterns)以整体形式储存于大脑,构成了英语中最基本的语言单位,即语块。语言学家Michael Lewis提出:语言习得的一个重要部分是理解和产出作为不可分割的整体语块的能力。

语块共分为四类。一是单词和聚合词。聚合词通常是2-3个词组成的固定短语,不可分割,类似微型习语,如by the way; on the other hand。复合词亦属于此类,如pencil-box. living-room。 二是搭配词。指自然语言中出现频率很高的单词组合,如catch a cold; see a doctor。三是一些具有语用功能的固定表达,大多为口语交际套语、谚语等,如how are you; not too bad。四是半固定表达,通常为非连续的结构性短语,广见于口语及书面中,如Could you pass…, please; What really surprised me was…; First,…Second,…Last but not the least.   这些语块作为约定俗成的常用固定搭配,相较于千变万化的话题或情境,它们是有限的,是跨越语境限制的,具有再生能力。一旦掌握,不仅能够迅速准确表达意思而且很少会出错。

语块处理能力指的是人在一个瞬间可以处理的语块的大小。高水平的人可以下意识地把很多小的语块合并成大的语块瞬间处理,低级别的人就不得不先把句子拆解成更多的小碎片分别处理。

神经科学研究表明,我们收集到的所有的信息都必须先存入大脑的工作记忆区来处理。工作记忆区空间很小,一次最多只能储存和处理4-8个信息块。 比如,我们念电话号码,13611106189,大多数人会把这11个信息块自动组合成三个136-1110-6189,以方便大脑处理和记忆。同理,我们在处理句子时,大脑也会试图把它压缩整合成少量几个片段,这样工作记忆区才盛得下。

试试跟着重复这个句子:Tomorrow morning, if I can get up early,  I’ll go out for breakfast and take a walk in the park. 你跟下来了吗?你把这个句子分成了几个语块?如果Tomorrow morning对你来说还是两个单词,如果你还要刻意思考每个单词的意义,那么你的语块就太碎了,句子还没听完,工作记忆区已经满了,自然重复不出来。

大脑是怎么识别语块的呢?是按照语法规则吗?不是。大脑会自动识别表达特定概念的语言结构模式(language patterns),从而把句子分成有意义的大语块。以刚才那句为例,我是这么输出的,Tomorrow morning – if I can get up early – I’ll go out for breakfast and take a walk in the park. 我把整句分成了3块,它们分别表达不同的概念:时间,条件,和事件, 其中第三块又包含两个事件和一个位置。这种分块方式并不是我刻意分析出来的,而是在理解句意的前提下,大脑自动整理出来的。所以把注意力放在意思而不是词汇和语法上,反而可以协助我们识别语块。

怎样让自己能瞬间处理的语块越来越大呢? 诀窍是什么?听,之后重复跟读!请把录音倒退到刚才那句,反复跟读几遍,你会发现每重复一次,你对其中的小语块就越熟悉,处理起来越轻松,很快你就可以把一些小语块合并成大些的语块一并处理了。语块越大,句子中的语块数量越少,你的大脑越轻松,流利度自然就来了。原来使英语流利的诀窍是训练大脑,使其能够处理越来越大的语块。

回顾一下,这一讲的关键点:

  • 找准起点,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 练习材料要提供循序渐进的路径。
  • 要以熟练掌握语块而不是单词或语法句型为目标。情景、话题不是最重要的,具有再生能力的句型结构才是精髓。

到此为止,我们梳理了英语技能习得有效练习的四大维度-时间 、频度、方法和内容。这四大维度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道理讲完了,接下来的几讲,我们会进入实操的层面,分别从听、说、词汇、语法四个角度分享具体的练习策略。